剥线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剥线机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观察+- 苹果接盘Drive.ai 是桩两全其美的生意吗?

发布时间:2021-11-09 11:24:32 阅读: 来源:剥线机厂家

软件才是科技公司做自动驾驶的方向?

(以下内容是36氪音频节目《观察+》的文字版,收听更多精彩解读,请在36氪app订阅《观察+》)

采访 | 龙真梓

文稿整理 | 陈丽丽

硅谷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Drive.ai被媒体证实已被苹果收购。这家被外界认为拥有业内最好深度学习团队之一的公司,如今传出被收购的消息,令业内感慨。Drive.ai无法独立运营至最后的原因是什么?苹果收购这家公司工业制造,又会给自身带来怎样的利好?

本期观察员:刘旷,海南三车网络科技董事长,FT中文网福布斯等媒体专栏作家,《O2O冷思考》一书作者

36氪:硅谷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Drive.ai被证实已经被苹果收购。Drive.ai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团队运营的一家公司,之前也是加州第一批拿到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许可的公司之一。这样一家优秀的公司却没能走到最后,而是被苹果收购。为什么会这样?

刘旷:企业被收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创业者套现,另一种是创业公司经营不下去了,被迫卖身。很明显,苹果收购Drive.ai属于后者,我觉得原因肯定是跟钱有关,盈利能力特别强的公司是不会轻易被人收购的,更何况这次还是低价收购。今年2月初,苹果收购Drive.ai之前,吴恩达和他的妻子就相继退出了这家公司,2月初,联合创始人又宣布离开了公司,这说明公司的运营已经出现了状况,我觉得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融资的钱已经被烧光了。他们的融资主要是在2017年完成的,2017年的6月份,他们获得了一笔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三个月以后又拿到了1500万美元的风投。

自动驾驶本身是一个非常烧钱的创业,从上一轮融资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的时间,核心团队成员的相继离开正好说明现金流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最终只能选择廉价卖身。苹果可能也不是看上这家公司有多厉害,而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技术团队,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苹果收购了这家自动驾驶公司以后,已经雇用了这家公司数十名工程师。

36氪:之前有很多声音说,现在自动驾驶公司想要跑出来,技术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标,融资能力在某种层面来说可能更重要。

刘旷:我认同。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标。造车创业过程中早期的融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来对比,最终跑到第一梯队的创业公司,基本上都是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这类汽车有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融资能力非常强,BAT都参与了这几家公司的投资入股。以过去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创业过程来说,很多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团队创业公司反而相继倒闭了,根本原因就出在资金链的问题上。融资能力跟不上,造车的变现过程慢,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前期都非常烧钱。制造的产业技术确实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资金推动,再牛的技术最终恐怕也无法落地商业化。

36氪:现在好像有一种趋势,像谷歌、苹果这种大厂或者一些特别大的投资机构才能再坚持自动驾驶或者说造车这种事情。

刘旷:目前国内在资本圈实力最强的更多是央企和大国企,阿里、腾讯、谷歌、苹果这些公司,红杉资本只能排到第三梯队去了,其他一般投资机构都玩不转这个,尤其在今年资本寒冬期。

36氪:苹果说要造车也已经说了很久,但外界却一直没有见到实体。而且在各类自动驾驶技术榜单上,苹果也排名靠后,这次收购Drive.ai团队会帮苹果补足这类不足吗?

刘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弥补苹果在技术上的不足。因为Drive.ai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自动驾驶技术平台,这个技术平台之前在德国实行了商业化的落地,瞄准的是高级别的L4、L5级的自动驾驶,并且已经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乘车服务。苹果这次收购一方面能获得技术团队,另一方面也将会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产权。但是如果说苹果想通过这一次小收购UG机械设计,就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提升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恐怕没那么容易。

36氪:假如这次收购非常契合,苹果造车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刘旷:需要继续研发自动驾驶的技术,目前苹果的战略重心已经不是放在生产制造上了,而是放在软件设计、系统研发、车载系统,也就是苹果的造车战略,实际上它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

36氪:还有一种说法是,苹果今年初大刀阔斧对自己的泰坦计划裁员整合。有可能是想要放弃造整车的想法,转而专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Drive.ai之前也是做技术而非造整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收购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契合苹果现在战略的选择?

刘旷:过去苹果的发展,不管是iPhone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它自己本身一直都没有主动介入到生产环节当中,苹果主要还是负责设计和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发组合轴承,生产基本上都是交给富士康等一些生产厂商来代工完成。相比手机和电脑而言,自动驾驶和新的汽车技术,整个汽车生产制造的供应链更多还是掌握在传统汽车厂商手里。对苹果来说,要把造车的整个生态供应链打造完成还是比较难的。泰坦计划2014年就已经推出来了,五年时间,很多网友猜测今年苹果可能会出一款自动驾驶的汽车,但目前好像看不到苹果自动驾驶计划有新动作或实际成果。对于苹果来说,可能未来还是会专注于系统开发、软件技术领域。

36氪:苹果自己出了车载系统叫CarPlay,如果它真的把造整车列入计划之中,那么它可能会跟现在已有的客户,比如其他汽车品牌造成一定竞争关系,从而不能更好的去做操作系统的生意。

刘旷:这个也有一部分原因,因为对于苹果来说,过去通过iOS系统,苹果生态可以说是大赚了一笔。未来在汽车互联网过程当中,车载系统也是一笔非常大的生意,对于这些科技巨头,包括谷歌、微软其实都有在研发车载系统。

36氪:这种方向可能也是比较轻的,不会做得像制造业一样非常重。

刘旷:对,因为制造业第一是太重,第二涉及的产业供应链太长了,因为供应链没有几年的积累,上下游的把控度还是比较难的。

36氪:从Drive.ai的这一案例分析,我们刚聊的共识是,现在有能力继续做自动驾驶的企业越来越少了。你预计未来真正有能力实现自动驾驶落地的企业,会是哪一类企业?

刘旷:新技术要实现确实非常困难复杂,我个人认为在自动驾驶的发展初期,初创型自动驾驶企业走向整合还是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不管从资金、核心技术,或是从人才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全面的整合,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这种整合可能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对于真正有能力实现自动驾驶落地的企业,目前我觉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谷歌、百度、苹果这类科技公司为代表,另一类是传统汽车厂商为代表,还有一类就是初创企业为代表,这当中也包括一些新能源造车势力,比如特斯拉。

我个人认为,最有优势的还是传统汽车厂商。第一,从汽车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传统汽车厂商还是最有优势的。第二,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传统汽车厂商拥有最完整的生产供应链。

特斯拉、威马等新能源汽车只要它们在技术上把难关攻破了,也是非常有可能跑出来的一类。

科技公司这一类中,很多创业公司肯定会倒下去。谷歌的自动驾驶是起步非常早的,投入也比较大,也有一些成果,但是我觉得科技公司未来更多的竞争还是会在系统和软件上,包括车载应用、自动驾驶。因为要实现智能化,第一要有车载智能系统,第二会有软件应用。我觉得科技公司在这块应该还会有些优势。

「PS:如果想和36氪《观察+》的编辑小姐姐以及上万氪友们近距离交流,欢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们的社群,一起学习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业与新商业世界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并且正在寻求报道,欢迎带着简介联系我们(联系人:龙真梓 联系方式:longzhenzi@36kr.com)。」

(王荣智 )